中国版“麦田里的守望者”——读《蓝港迷情》有感
对外国文学略有涉猎的读者,并不需要尽阅这本书,打开读上几章,甚至几页,就会油然而生一股似曾相识之感——这不就是中国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嘛。且看人物设定,主角都是一个晃晃悠悠、漫无目的地生活和游荡的少年,他的身份是如此矛盾,在校园里是“老油条”,翘课,打球,约姑娘,玩得溜溜的,偶尔和男同学打打嘴仗,或是动动手,释放青年时期迸发的荷尔蒙。而之于即将踏入的社会,他又是新手玩家,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都充满挑战,开局可能面对胜利和鲜花,也有可能满盘皆输,刚出场就一败涂地。每个人都会面对这样双重生活交织的路口,常人亦会踟蹰迷茫,对于一个内心极度敏感的青年来说就更是如此。于是如塞林格般的牢骚和抱怨充斥全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开主人公不说,两本书的主要人物和叙事线索也惊人得相似:一个“不靠谱”的同性好友,两个游走于知己与情人之间的异性伙伴,早年间就离开人世的至亲兄弟;在离开象牙塔的边缘徘徊,却又涉世未深,尚未完全踏入社会。同样愤世嫉俗的基调,主人公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极具个人特色的眼光审视周围,看一切都不顺眼,却又不能逃脱,更无力改变现状。看似终日无所事事,以四处游荡为主业,思维却异常清醒忙碌,没有片刻的闲暇。纵观全篇,除了主人公,他周围的一切也有如笼罩在云雾之中,与读者隔着纱帐,朦朦胧胧,叫人看不真切。这样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贯彻全书,像在一片宁静的水面上,倒映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影子。
似影子而不是影子。《蓝港迷情》的作者并无意写出第二本《麦田里的守望者》,本书仍旧保留了明显的作者个人风格。他看似漫不经心和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背后,隐藏着对生活深深的眷恋。他表面上不愿回到故乡,不愿提及故乡的人,实际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记得无比清晰;好似与所有人都刻意保持距离,却将他人的一言一行都铭记于心,格外珍视;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之下,实则暗含一腔对生命的热情。他不掩饰自己的忧伤,不管是青春期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还是在面对生命真切的伤痛之时;他也不伪装成对什么都不屑一顾的清高人士,他热爱篮球,热爱摩托车,热爱身边出现的年轻男女,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并愿意为之投入精力和时间。笔触淡漠冷静,依然未能掩饰作者对待生活的热忱。
读完全书,也许你很难复述出一个故事,很难回想起它的具体情节,这样的作品,留给作者的注定是一种感觉,就像多年以后回想起自己的一段人生旅程,朦胧而真实,似一场梦,却实实在在在自己身上留下了光阴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