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网络热词,尊重传统汉字
撰稿人/孙瑞壑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里,流行者是忽而曳起的一尾红火,万千信息的洪流争欲掐灭。2021年12月8日,《咬文嚼字》杂志社编辑部发布“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他们的评选标准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反映年度特征、坚持价值原则、秉承规范理念。比如,有些热词因为庸俗、暴戾而遭淘汰,有些基于秉承规范理念而被淘汰。的确如此,我认为我们要对网络热词要学会甄别和扬弃,不能随波逐流,任意而为。
当轰然占据满屏的“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出现在聊天界面,当一些热词异军突起,网络文化的时间局限性尽显无遗。而放眼世界,我们正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以窥见文化渐渐不为时空所局限。彼时之新潮,此刻之落伍,经不住岁月冲刷之文化,我们携之愈繁,失之愈多。因此当一些词语行遍宇内时,我们应该当即做到对这些网络热词进行甄别与扬弃。
网络热词的诞生,是顺应时代和互联网发展,热度退去后,我们才知道哪些词的实在意思。从长远角度来看,网络热词对语言发展的作用可以忽略,而对语言发展的不利因素影响深远。如果将语言发展的历程比作人的一生,网络热词的产生类似于初级阶段,牙牙学语过程中常常会省略一些信息,以叠词和短词组代替长句式的特征为主,而成熟阶段已经拥有了丰富的词汇体系,在此基础上,可以在创造和自由表达,类似现实环境交流的语境。网络热词的出现和发展,其实也是让语言发展从完善的语言体系中往初级阶段退化的过程,如果过于依赖网络热词,会带动现实交流的退化。类比,当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往往会模仿孩子的语言表达。这也并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
而恰恰是这样,我们更应该着重想想,是所有的网络流行语都能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吗?那些不好的流行语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部分网络热词存在简单化、单一化的特点,弱化了传统文化。比如网络时代成长的你我,有多少人在菜肴可口的时候词汇贫乏,但说起网络热词却张口就来呢?网络热词虽是当下的时代潮流,也的的确确在人们社交中提供了轻松的氛围,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流行语以病毒入侵般的速度悄悄地潜入几千年来传承的中国汉语词列中,并且无声地影响着词汇的构成规则。例如在表达自己很开心时,我们常说“笑死了”,而近几年来,这句话在流行热词中常常会被说成“笑不活了”,这么说在语法问题上其实是存在诸多问题的,是一种畸形的组合方式,虽然可能说对于一个随时间而慢慢淡化的网络热词没必要太过刁钻,但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这句网络流行语的确破坏了语法规则的稳定性。
现在网络流行语穿梭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和领域,我们时时刻刻接触着这些名着新鲜但实际上却破环了传统文化的词汇。“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和血液,中华儿女义不容辞,应将它发扬光大和传承下去。”而这些网络流行语就如病毒一般,侵入我们的血液,影响着我们身体机制的正常运行,造成传统词汇不知不觉被取代,进而被遗忘与丢弃。如“偶稀饭”代替了“我喜欢”;“有木有”代替了“有没有”;“神马”代替了“什么”等等。这些词汇的疯狂使用对我们的传统词汇造成了很大影响,不利于传统词汇地继续传承。因此,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应舍弃会对我们构成潜在威胁的流行语,防止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蔡民老师曾在传媒学术网上说过,网络流行语的丰富含义,在某种程度上,同时还充当了“社会情绪泄压阀”,起到了宣泄不良情绪的作用。的确是这样,因此我们更要对流行网络语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社会面多多留下能活跃气氛却不失其内涵的流行语,引导人们缓解压力却持续积极向上。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当理性使用流行语,学会甄别与舍弃,将其控制在一定的领域内,不可滥用,也不可跟风,人云亦云;更要使用文明流行语,不得违背传统语言规则。让我们把中国的语言讲给世界听,让中华传统语言在世界的舞台上散发独属她的耀眼光芒!
撰稿/孙瑞壑
排版/贾泷
责编/许磊
指导老师/孟有为